古地新機: 東非伊代風災後

  • Thumbnail of

一場世紀大水患,喚醒了五十五個國家慈濟志工的愛心滙聚,

為受災民眾發放米糧、種子、工具包,送給孩子書包、文具……

如今,中長期援助包括蓋大愛屋、援建學校的規畫已經啟動,

但願這股慈悲與愛的力量,能夠照亮這片歷經磨難與傷痛的土地!

【序】翻轉非洲 此其時矣    釋證嚴

【序】朵朵祥雲 步步生蓮    葉樹姍

極端化氣候下的災害——氣象學家彭啟明談伊代氣旋   廖唯晴

伊代災情與援助行動       葉子豪、李秀玲

【莫三比克】悲傷絕望中現新機

風災過後的迢遙重生路   黃世澤

把握第一時間       蔡凱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蕭耀華

愛在「非」揚       李雅萍

一包薯條的抉擇      任家珍

大醫王的震撼教育     張麗雲

漠地蓮花生        張麗雲

黑珍珠翻轉大非洲     張麗雲

擎起希望 展開重建     蕭耀華

從一粒種子開始——

愛上莫三比克的小女人   胡青青

窮人如何幫助窮人     鄭雅嬬

面對考驗 舉重若輕     鄭雅嬬

【辛巴威】驚濤駭浪中見希望

土石流後找不到家     楊景卉

無計可施還得想方設法   李文傑

從一粒種子開始——

一名臺商的不一樣選擇   凃心怡

鑿井掘出救命水      凃心怡

自由小學以愛為磐石    凃心怡

從一而百而千       張麗雲

【馬拉威】有了家,就有了明天

築磚房庇山村       袁亞棋

村民教會我的事      朱恆民、李委煌

愛的氣旋 振奮士氣     楊景卉

從一粒種子開始——

兩個大男人的大願力    袁亞棋

後勤支援——

同理心 天涯也咫尺     潘翠微

翻轉非洲 此其時矣

◎釋證嚴

大約在三年前,忽萌一念,不斷地提醒同仁:「未來,我們的重點要放在非洲。」當時並無他想,孰料今年三月伊代氣旋挾帶強風暴雨,先是狂襲馬拉威,又再出海吸飽水氣,回頭繼續肆虐莫三比克和辛巴威長達一週,造成慘重的災情。原來,當時的那一念就應在現在,也緊緊地牽繫起慈濟與非洲的不解之緣。

風暴過後,南非志工不惜路途遙遠,於第一時間即遠赴兩千多公里外的馬拉威救災,僅僅搭車就要三天兩夜,與部落酋長帶動民眾建房,安置無力重建的老弱婦孺。

住在辛巴威首都的朱金財居士,要救濟遠在四百多公里外的災民,老舊的車輛除了慈濟志工乘坐,還疊滿麵包與淨水藥劑;路況難行,有時甚至無路可走,路斷了、天黑了,只能下車露宿,望著星空過夜。

很感恩非洲這群志工菩薩,開朗樂觀、愛心盈溢,克服種種困難,堅定心志向前走;不就是履踐奉行「不為自身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嗎?

東非三國中,以濱海的莫三比克受創最深,因緣也比較具足。當時,岱霖正在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的國際婦女會尚未歸來,趕緊聯絡其夫婿迪諾;幸好他過去曾在政府機構服務的因緣,得以跟隨軍機進入災區,陸陸續續傳回受災畫面。

家園被摧毀,看到人們站在瓦礫堆中,無語問蒼天;數萬人聚集的收容所,衛生環境不佳,救濟物資非常匱乏。有位婦女手上拿著一杯豆子,煮成一鍋豆湯,就是四十四人當天唯一的一餐,委實令人不捨。

災後不只缺糧,也缺乏淨水與醫藥,傳出霍亂、瘧疾疫情,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一一浮現。

四月二日,思賢居士率領本會同仁宗翰、祖淞、佑平三人啟程飛往莫三比克,中國大陸及南非的菩薩也先後抵達。匯集眾人力量,開始招募當地志工,為一場又一場的發放作準備。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非洲,很感恩北京王智慧菩薩的接引,北京派駐在莫三比克的路橋公司樂意協助倉儲、運輸及住宿等。同仁也不憚煩瑣,一家家用心詢價,採購包括糧食、重建屋舍的建材包和營生的農作包等,圓滿一場又一場的發放。

水災過後,莫國原就脆弱的醫療系統更是雪上加霜;慈濟決定舉行四場大型義診,由臺灣花蓮、大林、臺北、臺中四家慈濟醫院的院長率隊前往,連同早先抵達的人醫會醫師,一起為當地民眾提供義診服務。

對多數居民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病,每個醫療站前面都大排長龍。院長們回來分享,第一次看到在臺灣絕跡已久的的瘧疾、霍亂,當地愛滋病患也不少;民眾誤以為將身上的愛滋病傳給他人,自己就能免禍。可見莫國不僅醫藥缺乏,民眾的衛生教育更有待加強。

這次義診以牙科、婦科和中醫最受歡迎。臺北慈院牙科夏毅然主任分享,在醫院每週大約拔牙四、五顆,義診一天就拔牙五十顆左右;即便天色暗了,藉著微弱的燈光,努力達成每位病患的願望,「這可能是當地民眾一生中唯一看牙科的機會,再辛苦也要看完……」說到這裏,夏主任忍不住哽咽了。

花蓮慈院何宗融副院長的中醫服務尤其大受歡迎,一位左手脫臼的小朋友在針灸之後立刻就能將手舉高;雅瑪郡郡長接受診治後,中醫的療效讓他嘖嘖稱奇,趕緊接媽媽來看診。他表示,希望送人來花蓮學習中醫。

不同部落就有不同的語言,很感恩當地許多醫學生自願前來協助翻譯。方才知道,醫學生受完醫學校育,就被分派到各地衛生所服務,但因財政困難並不支薪,多數醫學生不得不轉業或被藥廠挖角,委實十分可惜。如何協助解決當地醫師斷層的問題,也是慈濟所要思考協助的。

為了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我們的營建單位也進駐到災區做仔細的評估和規畫。有感於當地物資匱乏,就地取材簡單搭建的陋屋根本禁不起強烈氣旋的蹂躪,慈濟已在評估是否先搭建簡易屋安置災民,再進行大愛村的規畫。還有學校的援建,也都會納入通盤考慮。

很感恩大愛臺及平面媒體委派同仁進駐災區全程作記錄,「為時代作見證,為慈濟寫歷史」;慈濟有因緣為非洲的苦難人付出,雖然無法立時改變他們世代貧窮的困境,但也能在他們心中撒下愛的種子。

看到在當地舉辦的兩場浴佛,只見本土志工採來水窪溼地觸目可見的水蓮花(睡蓮),還有分別從臺灣、澳洲專程揹來的琉璃佛,布置成莊嚴肅穆的浴佛會場。參與浴佛的黑菩薩虔誠用中文唱出「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那是多麼動人的畫面啊!但願佛陀慈光普照非洲大地,能為世代貧窮的民眾帶來改變的契機。

朵朵祥雲 步步生蓮

◎葉樹姍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當這首再熟悉不過的歌聲響起,眾人同聲高唱,腳步齊一,這是從全球各地曾傳回來的慈濟浴佛場景,只不過二○一九年五月十九日這一天,浴佛大眾的腳步是踏在鬆軟凹陷的黃沙土上,其中的許多雙腳都沒有穿鞋子,這是在莫三比克東岸,距離貝拉港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堤卡村,一個半月前才遭逢熱帶氣旋肆虐。

豔陽高照下,隊伍中有來自八個國家的慈濟人醫及志工,當中穿插身穿慈濟背心、黑亮皮膚、雪白牙齒的當地志工。雖然汗如雨下,但每個人念念虔誠、步步生蓮;浴佛結束時,我轉頭一看,站在我背後的黑珍珠志工席拉,早已淚流滿面,而這樣莊嚴的畫面,也透過大愛臺的現場直播,傳到了世界各地。這是慈濟人在莫三比克共同寫下的歷史,也是一個共同發願、以行動翻轉非洲的開始!

時間場景拉回到二○一八年十二月的新店靜思堂,證嚴法師行腳主持歲末祝福,同時聽取有關莫三比克援建學校的會務報告,老人家眼神堅定,環顧圍繞在身邊的弟子們,清清楚楚地交代:「我過去做的很多事,你們都沒有機會參與,這次非洲正是你們可以從頭就參與的機緣!」當下,我心頭一驚,腦海浮現:「是啊!真是難得可以從一開始就參與的大計畫!但,非洲耶!這麼遠,我們該如何參與?」

因緣不可思議!三個月後的一場世紀水患,喚醒了五十五個國家慈濟志工的悲心與大願,愛心匯聚,為受災民眾發放米糧、種子、工具包,送給孩子書包、文具,為失去家園的民眾規畫蓋房;也促成了慈濟醫療體系四位院長、國際人醫會醫護志工在當地舉辦四場義診及兩場浴佛,而在這五十五天的救援賑災任務期間,人文志業中心也不間斷地派出三梯次記者採訪,記錄這歷史的每一刻。

但,我們究竟能夠提供多少實質的幫助?在重災區拉梅高中學臨時架設的義診診間裏,一位滿臉風霜、眉頭深鎖的父親,默默地看著他一歲左右的女兒,躺在病床上接受醫師檢查,「肝臟腫大,HIV帶原,義診設備不夠,要立刻送到大醫院治療!」醫師宣布。

這位個頭比我還矮小的父親,依舊不說一句話,默默地把女兒揹回背上,用一條破舊的非洲花布慢慢地把女兒纏好,步履蹣跚地消失在門外排隊的長長人龍中。

我一直無法忘懷那位父親臉上的無奈,也一直很懊惱,自己當下為什麼沒有立刻協調本土志工為這對父女安排車子,送到大醫院去,因為這次水患的重災區,都是莫三比克醫療資源最貧乏的地區,有些民眾一輩子都沒有看過醫師,因為醫院實在太遙遠了……

也因此,我觀察到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用連結、託付與傳承這三種策略,讓這次的義診成果不單單只是將近五千人次的數字,更不至於只是一次性的蜻蜓點水,而是能發揮以愛接力的持續效應!

他連結了貝拉市莫三比克天主教大學的醫學院,讓學生可以來當英文、葡萄牙語翻譯志工,也讓醫學系的學生有就近跟正統醫師學習的機會,甚至也藉著這次義診有中醫診療項目的因緣,為未來在這所大學醫學系開設相關領域學門而鋪路。

許多需要進一步追蹤、觀察、照顧的病人,則託付給這次一起參與的學生志工,以及曾親自拜訪的中央醫院醫療團隊,讓他們扛起接續的責任;四位來自臺灣慈濟醫院的院長及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則以身教為當地的醫師及醫學生立下視病如親的學習典範,志工們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與付出無所求的胸襟,更是播灑大愛種子的重要精神傳承。

如今,慈濟對莫三比克中長期的援助,包括蓋大愛屋、援建學校的規畫都已經啟動,全球各地的募心募愛行動也還在持續當中,但願這股慈悲與愛的力量,透過點滴智慧傳承,能夠照亮這片歷經磨難與傷痛的土地!就像在降落貝拉前看到機窗外的朵朵祥雲,與受傷土地中,從汙泥長出來的清淨蓮花,天地呼應:有願,就有力,有眾人虔誠祝福,用行動帶來希望!

從非洲回到臺灣,一個個小朋友天真臉龐,一位位黑珍珠志工誠懇的笑容,始終縈繞心頭!

莫三比克,我會再回來!

(本文作者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兼大愛電視臺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