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距今兩千六百年,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後打破階級,四姓之人皆可成為入室弟子,平等聞法修行、個個求道得果。

這一天,祇樹給孤獨園中,佛弟子們以及諸天、諸大菩薩,團團圍繞,聽著佛陀講述殊勝美妙的西方極樂世界。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若能聚集十人、百人、千百萬人以上的力量,所能普及的範圍、所能成就的功德則是無可限量。「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得累積多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在兩千五百多年後,以完全不同的型態,在一個名為「慈濟」的團體成就起來?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上方世界……,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國不只是佛經中的形容,淨土並非只在天上有,心淨即國土淨,人間也能成淨土。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浴佛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日子,分布在全世界的慈濟據點,不同膚色甚至不同宗教的人們,都聚在一起舉辦浴佛典禮,感念父母恩、佛恩、眾生恩。

每年的中秋月圓日,說著不同語言的全球慈濟人醫會成員們,都團聚在臺灣,切磋醫術,分享醫心,勾畫著圓滿人間缺憾的藍圖。

每年歲末,以授證海外新委展開序幕,東西南北上下各方的慈濟人,回到臺灣,來到心靈的故鄉,見到現實或夢境中思慕過多少回的「證嚴上人」,根本無需言語,心的頻道自能溝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些遠從世界各地歸來的慈濟弟子們,如候鳥般克服重重困難,只為返心靈故鄉;去來之間自有一條隱形的線,稱之為愛,領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回家」。

有別於占大多數黃膚黑髮黑眼的華人,一年比一年增加不同長相輪廓、黑膚、碧眼的外族人士,這些特點往往使他們意外成為團體中的亮點。

然而,他們緊張的神情中帶著迫切,懵懂的表情中帶著渴望,他們將以全身心親自見證,吸引他們從千萬里外來歸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團體?對他們靈魂呼喚的又是如何一股超越世間樊籬的大愛情懷?透過翻譯,他們了解了課程宗旨;透過無言的心語,他們放鬆了緊迫,感受到「回家」的安穩。

他們發願將善良的訊息帶回所來的土地生根,他們祈禱苦難終止,和平永恆;他們將學習像心所依止的師尊一樣,盡形壽獻身命,只希望天下無災無難,將人間化為淨土。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幾天的課程,很快要結束;和全世界師友相聚的時間,很快又要分離,唯一不遺憾的,是眾人心中已載滿法寶,聞法體悟,歡喜信受,即將傳法而去。

朝善之道─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

(攝影/蕭耀華 靜思精舍主堂)

向娑婆人間取經   回心靈故鄉充電
為此生開一扇門   朝善的方向精進

一千多年前的古印度那爛陀,是世界各地佛教徒絡繹於途的取經之地,最盛時期,曾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共修學習。而源於中世紀天主教徒信仰之路,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西班牙徒步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聖雅各之路),如今也早已是跨國界、跨信仰的一條全球旅客朝聖之道。

每個人的生命裏,也許都有條心之嚮往的旅程、道路:或追尋先知、或朝拜名山,或在歷史場景中與時空對話,或親見心靈導師尋思解惑。類似的取經場景,數十年來也這麼發生在臺灣後山花蓮。

不僅是臺灣本地人,許多海外人士紛紛遠渡重洋,搭機又轉車地來到位處僻靜的花蓮靜思精舍。走在這條路上的取經者,不只是個人,也有各國慈善機構、企業組織、政府代表、各領域專家學者;大家想要取的經不一而足,包括慈善模式與國際救援、組織管理與志工紀律、環保回收與研發再生的哲學、大體捐贈與生死觀念等等。這條路,可說是已超越單純的宗教意涵。

對於遍布在全球近六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花蓮靜思精舍更是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他們認同慈濟善行的做法、價值與理念,與自己的人生觀相契;他們虔誠著自己原先的宗教信仰,更認為同行取經、投入慈濟,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一名教徒!

能夠來到慈濟發祥地,接受證嚴上人授證,也是慈濟人一生的嚮往與發願。每年歲末,他們分梯次入境臺灣,有天主教徒從最遙遠的南美洲轉了兩、三次機,至少花了三十多個小時才抵達;有信仰基督教的南非祖魯族人,把奢侈的出國機會給了臺灣;也有馬來西亞及中東地區穆斯林,一償多年夙願踏上這條路……

這些人,不乏人生第一次辦理護照者,或得努力存錢、籌資來支付往返機票;有人拄著柺杖、坐著輪椅、帶著疾病、懷著身孕,終於完成心願。在為期數天的團隊生活中,他們「取經」、「巡禮」、「參訪」,不是走向無人山林,不為尋求寧靜舒適,更非膜拜供養,大家晚上睡的是通鋪或硬床,遵循群體生活規律,穿上同款衣褲,黎明即起,三餐素食。

把握這時刻,他們有許多話想向彼此訴說──平常的歲月中,大家親見了慈善、醫療、教育志業的人文風情,勇於投入人群、面對複雜人事與現實苦難;也各自品嘗了見苦知福、惜福造福的人生況味;走著走著,內心竟充滿了歡喜,忘了旅程的風霜,只記得沿途親炙的感動與發願。

一路上,有人渴望解疑,有人渴求救贖,有人樂於布施,途中也不斷有人加入,一起嗟嘆、歡喜、學習、分享,從而也強化了行在取經路上的信心與勇氣。

不論路途上有多少道侶,說到底一趟取經之行,過程終究是「與自我的對話」,或是「為善競爭」的自許;至於會有什麼樣的心得呢?只能說是如人飲水,親自去走了後便知。

臺灣面積很小,但和善、包容的人民素質及環境特質,讓它在宗教多樣性指數上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即便從宗教角度來看,儘管佛教徒只占全球總人口百分之七,然在這條土生土長、臺灣特有的取經之道上,也讓更多人看到臺灣人間佛教的入世魅力。

過去,不少臺灣人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嚮往著要到歐美或他國留學、學習;但其實這半世紀來,臺灣慈濟已是許多國際人士的取經標竿,他們遙望慈濟的美好與魅力,來到臺灣就是為了親近慈濟,甚至申請進入慈濟學校就讀,或到慈濟醫院進修醫技與人文。

半世紀以來,上人一直很希望,臺灣慈濟也能做為世界典範;事實上,這個期盼也早是數十年來的真實。近年來,愈來愈多學者針對慈濟這條跨宗教、跨語言及種族的向善之路,進行學術研究。

「證嚴上人和慈濟志工從佛法『轉譯』的行善道理,也經非華人志工就其宗教背景再加『轉譯』應用。」就像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盧蕙馨曾於論文中所強調的:「慈濟的志工服務,開發了不同宗教人士信仰實踐的機會和環境。」

因此,這條返回心靈故鄉的身心靈之旅,與其說是朝聖、取經,不如說是分分秒秒、無形的「朝『善』之道」——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時空中,大家腳踏實地,實踐各種善行妙法,朝著正向前進,不是愈走愈遠,而是走著走著,就能發現最單純、最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