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善潮─源自臺灣的慈悲涓流,如何匯為全球的濟世浪潮?

普羅大眾對於慈濟,也許存在著一百種想像。社群時代,坊間流傳的「慈濟真相」與傳言,也許不只一百種。但真實的慈濟世界,卻遠遠超過這些想像與揣測。

放眼全球,臺灣能以什麼為寶?除了高科技產業、最美的風景是人、美食觀光、多元文化底蘊、還有沒有其他?

本書透過一個深度理解慈濟的媒體工作者視角,引領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歷史悠遠的本土基金會。慈濟的成長,只因宗教領袖的人格特質嗎?備受肯定卻同時遭到誤解、面對謠言卻難以釋疑的慈善基金會,又默默做了多少努力來回應社會的最高期待?

《島嶼善潮》,將慈濟置入全球歷史脈絡,以感人故事篇章、組織精神、各界菁英與庶民角度,重新梳理這個臺灣引以為傲的團體發展史。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首次披露,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與思考……

【推薦序】

假如臺灣沒有慈濟?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雖然我們知道,「成住壞空」,這世界本來就是一直在變化著,但是這些年因為科技的進步,導致不管是人類社會或自然環境改變之大,更是令人心驚。

臺灣是一個島嶼,承受變化的能力相對有限,對於長期關心環境與臺灣永續的我而言,這些年常常浮現心底的一個問題是:「假如臺灣沒有慈濟那會變成怎麼樣?」

誠如作者所寫的:「如果慈濟能以一個佛教法師,一滴善水,跨國跨洋形成浪潮……這股心靈力量的具體實踐模式,對於當代功利社會,是否更為重要?」

總覺得慈濟帶給臺灣,帶給世界的是一場無聲的溫柔革命。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來自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姑且不論慈濟數十年來對於醫療、環保、慈善發展出許多創新、獨特,並且可複製的模式,我覺得它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是來自人心的改變,就像書中一位受訪者所說的:「慈濟並不是俯視弱勢群體,而是仰視弱勢群體,志工做了好事以後要感恩的。感謝能夠來伸出援手,這個給我震撼非常大。」

也誠如作者訪問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後所體悟到的:「在全世界裡,慈濟這個根生於臺灣的基金會或許還不能算大,但它以佛法為根基所帶出來的信仰與行動力,相信可以為國際社會注入一種源於東方的慈善模式與人間美學。」

的確,慈濟志工的行動力令人讚歎,如同(證嚴)上人一再提醒的:「做,就對了!」這種願意起身行動的信心,正是溫柔革命的力量。比如單以慈濟環保志業來看,在臺灣,慈濟環保站與環保點加起來將近一萬處,全球天天有超過十萬人在為環境而付出行動,這個或許大家沒有注意到的隱形力量,讓我對臺灣的未來充滿信心。

記得在二十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前,就發現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在以前,關心環境的朋友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在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也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起,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任何人時,環境卻還是在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

因此,這個困境已無法透過更多的環境教育來解決,而是必須減少從「認知」到「行動」之間的落差。

而且,這些年重要的環境議題,甚至牽涉到我們這個文明能不能永續下去的關鍵,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因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貧窮問題與自然資源快速耗損。這些挑戰跟早年環保團體所著力的保護某個森林、某條溪流或某個物種完全不同。過去我們對抗的是具體的單位,可以明確地找到策略方針。但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發現,只有一個人變成願意行動的志工,他的生活習慣,價值觀,才會真正的改變。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不斷發展志工組織的原因。

不過我也知道,很多人還是很悲觀,認為我們面前的挑戰似乎都太過於鉅大,再加上我們發現竟然找不到罪魁禍首時(原來我們習慣過的方便生活與舒適享受,以及因全球競爭所帶來的低廉物價……居然是問題的癥結),許多人不免會沮喪地想:「我們個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能產生什麼改變?」

的確,面對七十多億人口,複雜且龐大的全球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似乎是汪洋裡的一滴水,顯得如此渺小。

面對大海,每一滴水似乎是那麼微不足道,可是整個海洋不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滴所集合起來的嗎?因此,每個水滴也都有它的責任,每個水滴的貢獻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就像上人勉勵我們的:「善猶如一滴水,一把沙,一滴水匯入大海,功德如海;一把沙堆積成山,功德如山。」

是的,個人的努力如同一滴水,但是如何讓這一滴水永不乾涸?答案是流入大海中。也就是把我們個人的努力,匯聚入一個可長久良善的組織。

這場根植於臺灣的溫柔革命,島嶼善潮,如果有如同你我更多的善水加入,就會形成改變人心,改變世界的溫柔力量。

《島嶼善潮》─ 源自臺灣的慈悲涓流,如何匯為全球的濟世浪潮?

作者: 王俊富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2/10

 

放眼全球,臺灣能以什麼為寶?除了高科技產業、最美的風景是人、美食觀光、多元文化底蘊、還有沒有其他?本書透過一個深度理解慈濟的媒體工作者視角,引領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歷史悠遠的本土基金會。慈濟的成長,只因宗教領袖的人格特質嗎?備受肯定卻同時遭到誤解、面對謠言卻難以釋疑的慈善基金會,又默默做了多少努力來回應社會的最高期待?《島嶼善潮》,將慈濟置入全球歷史脈絡,以感人故事篇章、組織精神、各界菁英與庶民角度,重新梳理這個臺灣引以為傲的團體發展史。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首次披露,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與思考。

【回家】諸上善人 俱會一處

距今兩千六百年,釋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後打破階級,四姓之人皆可成為入室弟子,平等聞法修行、個個求道得果。

這一天,祇樹給孤獨園中,佛弟子們以及諸天、諸大菩薩,團團圍繞,聽著佛陀講述殊勝美妙的西方極樂世界。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若能聚集十人、百人、千百萬人以上的力量,所能普及的範圍、所能成就的功德則是無可限量。「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得累積多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在兩千五百多年後,以完全不同的型態,在一個名為「慈濟」的團體成就起來?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上方世界……,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國不只是佛經中的形容,淨土並非只在天上有,心淨即國土淨,人間也能成淨土。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浴佛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日子,分布在全世界的慈濟據點,不同膚色甚至不同宗教的人們,都聚在一起舉辦浴佛典禮,感念父母恩、佛恩、眾生恩。

每年的中秋月圓日,說著不同語言的全球慈濟人醫會成員們,都團聚在臺灣,切磋醫術,分享醫心,勾畫著圓滿人間缺憾的藍圖。

每年歲末,以授證海外新委展開序幕,東西南北上下各方的慈濟人,回到臺灣,來到心靈的故鄉,見到現實或夢境中思慕過多少回的「證嚴上人」,根本無需言語,心的頻道自能溝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些遠從世界各地歸來的慈濟弟子們,如候鳥般克服重重困難,只為返心靈故鄉;去來之間自有一條隱形的線,稱之為愛,領著他們一次又一次「回家」。

有別於占大多數黃膚黑髮黑眼的華人,一年比一年增加不同長相輪廓、黑膚、碧眼的外族人士,這些特點往往使他們意外成為團體中的亮點。

然而,他們緊張的神情中帶著迫切,懵懂的表情中帶著渴望,他們將以全身心親自見證,吸引他們從千萬里外來歸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團體?對他們靈魂呼喚的又是如何一股超越世間樊籬的大愛情懷?透過翻譯,他們了解了課程宗旨;透過無言的心語,他們放鬆了緊迫,感受到「回家」的安穩。

他們發願將善良的訊息帶回所來的土地生根,他們祈禱苦難終止,和平永恆;他們將學習像心所依止的師尊一樣,盡形壽獻身命,只希望天下無災無難,將人間化為淨土。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幾天的課程,很快要結束;和全世界師友相聚的時間,很快又要分離,唯一不遺憾的,是眾人心中已載滿法寶,聞法體悟,歡喜信受,即將傳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