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value your privacy
We use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serve personalized ads or content, and analyze our traffic. By clicking "Accept All", you consent to our use of cooki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普羅大眾對於慈濟,也許存在著一百種想像。社群時代,坊間流傳的「慈濟真相」與傳言,也許不只一百種。但真實的慈濟世界,卻遠遠超過這些想像與揣測。
放眼全球,臺灣能以什麼為寶?除了高科技產業、最美的風景是人、美食觀光、多元文化底蘊、還有沒有其他?
本書透過一個深度理解慈濟的媒體工作者視角,引領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歷史悠遠的本土基金會。慈濟的成長,只因宗教領袖的人格特質嗎?備受肯定卻同時遭到誤解、面對謠言卻難以釋疑的慈善基金會,又默默做了多少努力來回應社會的最高期待?
《島嶼善潮》,將慈濟置入全球歷史脈絡,以感人故事篇章、組織精神、各界菁英與庶民角度,重新梳理這個臺灣引以為傲的團體發展史。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首次披露,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與思考……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雖然我們知道,「成住壞空」,這世界本來就是一直在變化著,但是這些年因為科技的進步,導致不管是人類社會或自然環境改變之大,更是令人心驚。
臺灣是一個島嶼,承受變化的能力相對有限,對於長期關心環境與臺灣永續的我而言,這些年常常浮現心底的一個問題是:「假如臺灣沒有慈濟那會變成怎麼樣?」
誠如作者所寫的:「如果慈濟能以一個佛教法師,一滴善水,跨國跨洋形成浪潮……這股心靈力量的具體實踐模式,對於當代功利社會,是否更為重要?」
總覺得慈濟帶給臺灣,帶給世界的是一場無聲的溫柔革命。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來自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姑且不論慈濟數十年來對於醫療、環保、慈善發展出許多創新、獨特,並且可複製的模式,我覺得它對世界的最大貢獻是來自人心的改變,就像書中一位受訪者所說的:「慈濟並不是俯視弱勢群體,而是仰視弱勢群體,志工做了好事以後要感恩的。感謝能夠來伸出援手,這個給我震撼非常大。」
也誠如作者訪問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後所體悟到的:「在全世界裡,慈濟這個根生於臺灣的基金會或許還不能算大,但它以佛法為根基所帶出來的信仰與行動力,相信可以為國際社會注入一種源於東方的慈善模式與人間美學。」
的確,慈濟志工的行動力令人讚歎,如同(證嚴)上人一再提醒的:「做,就對了!」這種願意起身行動的信心,正是溫柔革命的力量。比如單以慈濟環保志業來看,在臺灣,慈濟環保站與環保點加起來將近一萬處,全球天天有超過十萬人在為環境而付出行動,這個或許大家沒有注意到的隱形力量,讓我對臺灣的未來充滿信心。
記得在二十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前,就發現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在以前,關心環境的朋友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在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也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起,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任何人時,環境卻還是在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
因此,這個困境已無法透過更多的環境教育來解決,而是必須減少從「認知」到「行動」之間的落差。
而且,這些年重要的環境議題,甚至牽涉到我們這個文明能不能永續下去的關鍵,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因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貧窮問題與自然資源快速耗損。這些挑戰跟早年環保團體所著力的保護某個森林、某條溪流或某個物種完全不同。過去我們對抗的是具體的單位,可以明確地找到策略方針。但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發現,只有一個人變成願意行動的志工,他的生活習慣,價值觀,才會真正的改變。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不斷發展志工組織的原因。
不過我也知道,很多人還是很悲觀,認為我們面前的挑戰似乎都太過於鉅大,再加上我們發現竟然找不到罪魁禍首時(原來我們習慣過的方便生活與舒適享受,以及因全球競爭所帶來的低廉物價……居然是問題的癥結),許多人不免會沮喪地想:「我們個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能產生什麼改變?」
的確,面對七十多億人口,複雜且龐大的全球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似乎是汪洋裡的一滴水,顯得如此渺小。
面對大海,每一滴水似乎是那麼微不足道,可是整個海洋不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滴所集合起來的嗎?因此,每個水滴也都有它的責任,每個水滴的貢獻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就像上人勉勵我們的:「善猶如一滴水,一把沙,一滴水匯入大海,功德如海;一把沙堆積成山,功德如山。」
是的,個人的努力如同一滴水,但是如何讓這一滴水永不乾涸?答案是流入大海中。也就是把我們個人的努力,匯聚入一個可長久良善的組織。
這場根植於臺灣的溫柔革命,島嶼善潮,如果有如同你我更多的善水加入,就會形成改變人心,改變世界的溫柔力量。
作者: 王俊富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2/10
放眼全球,臺灣能以什麼為寶?除了高科技產業、最美的風景是人、美食觀光、多元文化底蘊、還有沒有其他?本書透過一個深度理解慈濟的媒體工作者視角,引領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歷史悠遠的本土基金會。慈濟的成長,只因宗教領袖的人格特質嗎?備受肯定卻同時遭到誤解、面對謠言卻難以釋疑的慈善基金會,又默默做了多少努力來回應社會的最高期待?《島嶼善潮》,將慈濟置入全球歷史脈絡,以感人故事篇章、組織精神、各界菁英與庶民角度,重新梳理這個臺灣引以為傲的團體發展史。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首次披露,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