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具】手工麵線 千絲萬縷的日晒食味

撰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晨五點多,天色濛亮,海風有一搭沒一搭地吹著,雲層很低,把彰化福興海邊幾個小社區襯托得更安靜了,偶有三三兩兩起早趕市的攤車和小貨卡匆匆路過。省道旁一處老舊磚造三合院裡,阿義手工麵線的老闆林正義從麵粉飛揚瀰漫的白霧中探出頭來,覷覷外面天空灰撲撲的雲霾,喃喃地說:「今天嘸日頭,日照要延長到下午了。」他指的是麵線曝晒的時間,一邊說著,手上攪拌、揉麵的動作一邊加速了起來,希望趕上早上十點前後陽光正好的時間,讓麵線曝晒出乾爽彈Q的最佳風味與香氣。

飲食西化,如今吃麵線的人漸次少了,然而在台灣各地依然有老麵廠堅持手製,讓千絲萬縷的麵線化作巷口店攤的羹、糊、湯、煎炸、乾拌、燒燴小食,用家常滋味,說百年故事。

麵線起源於兩千多年前東漢時期。照理說麵線是麵條的形式之一,但是在起源地的中國歷史中,卻鮮少關於麵線的記載。

據傳早期麵體十分粗胖,近似現在的烏龍麵,在中國北方又名拉麵、掛麵,隨著文明演進,人們開始在麵團中加入食用油揉和,讓麵團延展性更好。而粗麵條經過多次搓揉拉甩,愈變愈細、愈拉愈長,終至成了現在宛如細絲的模樣。一條麵如果不剪斷,長度可達六至十公尺。新北市石碇一家製麵廠則讓客人拿麵線當跳繩玩,來證明麵體彈性奇佳。因而有一說麵線不僅是最晚發明的麵類,也是製麵技術品質達到巔峰的代表作。

麵線約在清朝傳入台灣,分兩大派別。福建漳、泉移民最早進入台灣,把當地的「索麵」或「線麵」做法帶進來,稱為「本地麵線」,多集中在開發較早的西部,如台北木柵、萬華、台中、彰化;另一支由較晚來台的福州移民引入,稱為「福州麵線」,多分布在嘉義以南。

本地麵線使用中低筋混合麵粉,麵團筋性低,拉麵時會撒上米糠作為隔離介質以避免麵條糾黏;使用中高筋麵粉製作的福州麵線,則較少使用米糠。更大的差異在於「盤麵」:福州麵線一次只能盤一條,由單人進行拉麵,製程較為困難;本地麵線則是五條麵同時盤麵,由雙人拉麵,需要較大場地,生產效率也更高。

麵線以形如髮絲、鹹香彈Q著稱。「要好吃,就得晒足太陽,花時間力氣,用手工來做。」從父親手上接下製麵手藝的林正義說,無論哪一種派別的麵線,早期都是台灣很普遍的民生主食,隨處可見到麵線師傅扯鈴似地拉開麵線、然後披掛在稻埕中曝晒的畫面。他自豪說,西部濱海有著強勁的海風吹拂、充足和煦的日照、少雨的天候,做出來的麵線特彈牙、特好吃。

一口麵線十年工

台中清水清豐麵線也是本地麵線的一支。一九六○年,創辦人蔡再福從豐原學來製作麵線的技藝,再回到老家清水開麵線廠,從清水、豐原兩地各取一字訂下「清豐」為名,以示不忘初衷。

每天清晨,第三代接班的蔡倚仁和太太陳宜蘭兩人分頭滾麵、盤麵、轉轆轤、撒米糠,忙得團團轉。「做麵最怕下雨,不搶快不行,」蔡倚仁說:「手工麵線的製程長、又繁瑣,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愛做了。」

傳統手工麵線的製作方式耗時費力,以二十二公斤麵粉、四斤鹽、四斤水的固定比例揉和,搓、揉、捏、擠、壓,雙人配合四隻手的力道均勻甩拉四次,使麵團充滿筋性,從一大坨白拋軟綿麵團,切割成粗如巨蟒的長條,再用滾麵機揉成直徑約五公分的麵條輸出,像是一條條在空中飛舞的白色尼龍繩。以前得隨時撒上米糠避免沾黏,但由於現在米糠不易取得,蔡倚仁改用小麥胚芽粉和太白粉或玉米澱粉的混合粉體,效果也一樣好。

接著將麵條快速綁上兩支麵桿,兩手使勁將麵條以倒8字形在兩支麵桿上,像打毛線般來回纏繞編織,一拉、一繞、一推,韻律擺動的身體就像電影裡蹲馬步打詠春拳,或像廟會神轎步伐搖擺出奇妙的節奏韻律,這叫「纏麵」。重點是不可打結、也不能重疊沾黏,不到一分鐘時間將麵團延細並拉出更大筋性,初步完成麵的雛形。

嫁入蔡家的陳宜蘭學做麵線十幾年,唯有這一步始終學不會:「真的很費力。這也是最容易造成麵線師傅雙手職業傷害的地方。」

這還沒完。拉好的麵線得蓋上毯子保溼,靜置醒麵約莫四十分鐘。接著兩人一組,使出渾身解數各從一端拉住麵條,四隻手像拔河一樣反向拉甩,將麵拉長、對折後再拉長,反覆數次,麵條瞬時化百為千,細如絲縷。最後移到戶外整幅拉開,讓麵條垂懸到一定長度,進行曝晒直至完全乾燥。甩要勻、線要明、掛要美、形要束,過程一氣呵成,流暢得毫無冷場。

晒麵線不像晒衣服,放在太陽下讓它自然乾就好,還得晒至麵體水分完全散失卻不硬脆,不管陰天、豔陽天,都得密集巡視,隨時視日照強度、風力、風向、空氣溼度進行翻面或轉向。炎炎烈日只需曝晒一天;太陽晚起、陰天或水氣重的時候至少得晒兩天,萬一遇到下雨就得加快手腳把麵線收進室內以烘爐烘乾,一旦淋溼,前功盡棄。

做麵線和做農一樣,看天吃飯;不同的季節,各有辛苦之處。「溼度70~80%左右最適合。」蔡倚仁指出,很多人以為夏天是晒麵線的最佳季節,其實不然。夏天氣溫高,加上午後雷陣雨、颱風頻仍,變數太多反而不利製作,而且為了怕麵條過於乾燥,連電風扇都不能吹,熱得苦不堪言。

倒是冷涼的秋冬陽光溫和、溼度低,以及強勁東北季風相輔相成,做出來的麵線筋度剛好、不易斷裂。「只是冬天的麵團和人一樣,天氣愈冷就愈縮,得花更大力氣才能揉麵、拉麵,醒麵時間也要加倍。」偏偏冬天是麵線旺季,年節拜神、祭祖、喜慶、冬令進補多,訂製麵線數量爆增,得比平常更早起,往往直到午夜才能收工。

三合院廣場裡曝晒著的白麵線,披披掛掛絲縷細長,有如一幅幅透著華緞光澤的白色絲簾,甚是美麗;古人以「白絹含香」形容曝晒麵線的景致,殊不知在美麗白絹背後,是麵線人家說不完的辛苦。

關鍵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