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域】扶老攜幼 「新」空間大挪移

撰文/陳芛薇 ‧ 攝影/黃世澤 ‧ 第255期2019.10

攝影/黃世澤

撰文/陳芛薇(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黃世澤(經典雜誌主筆)

文在哪裡?」一頭白髮的奶奶焦躁地問著,一旁的人耐心安撫她,「阿文還沒下班,等一下就來接妳了。」

沒過多久,這樣的對話再次上演著。原來行走自如、看似健康的奶奶,其實患有中度失智症,會因為記憶力衰退而重複提問。失智症者,除了記憶,語言能力與判斷力等等也都會逐漸退化。

台灣目前約有二十六萬名失智症患者,八十歲以上長者,五人即有一人失智。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十多年後,估計將上升到五、六十萬人。

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目前全台含失智、失能在內須被長期照顧的人口約有八十萬人,每人照顧時間平均9.9年,但高達七成五由家庭或聘請外籍看護自行照顧,每年更是有十三萬人因照顧家人而離職,其中不乏老老照護,不堪長期照顧壓力引發的悲劇更是多次登上新聞版面。

在高齡海嘯襲捲而來的同時,日益嚴重的少子化浪潮也從另一端襲向台灣,兩大人口浪潮侵襲之下,台灣將在二○三三年成為世界老化指數最高的國家,而且每2.4個人就扶養一個長者。

照顧者急速增多,卻缺乏專業的長期照護(以下簡稱長照)單位分擔照顧壓力;優質平價的托育資源不足則被指出為人民不敢生的關鍵原因之一。

在長照需求大幅增加以及托育需求被看見之下,一些公共「新」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新」托老照護空間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覓得「新」空間,增設這些公共服務呢?因少子化而大量產生的學校閒置教室、空間(也稱為餘裕教室、空間),成為首要目標。

二○一八年只有十八萬名新生兒,大約是一九七○年代前的一半。全台國民中小學則有十萬間教室,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今年有一萬三千多間被認定為餘裕教室,各有不同程度的活化。

除了鄉村,都市學校同樣也備受少子化衝擊。來到高雄市新興區大同國小,一點多公頃、偌大的校園,操場兩側是數十間教室的兩大棟教學大樓,因所在區域日漸沒落,全盛時期近七千人、高雄最大的學校,如今只剩不到兩百多人,二十班以下,前棟教學大樓幾乎已夠師生使用。

相較於大同國小大量空間被閒置,緊鄰學校旁的大同醫院,卻苦於腹地有限,無法更快速拓展服務。於是先向大同國小承租後棟低度使用教室,作為倉庫、社區關懷據點後,在高雄市府大力媒合下,三年前率先興辦全國第一間設於學校內的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以下簡稱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收托三十位失智、失能的長輩,並聘請社工、照顧服務員等專業人員照護。

大同福樂學堂設立在後棟一樓,有四間教室跟兩間午休寢室。相較於踏入冰冷長照機構之中,社區日照中心讓長者每天像是來長青幼兒園,跟一群老同學一同上課、運動,同時與可以當作曾孫的小學生,一同在校園學習、玩耍,孩子的活力更是感染了他們;下課後,還可以到一旁的操場散散步再回去。走出家門、增進社會參與之際,也減緩退化的速度。同時,家屬也得以在白天放心工作,或者暫時放下照顧重擔,好好地喘息。

在小學生們有了一群「老同學」的地利之便下,校方跟醫院共同籌辦老幼共學課程,以及老幼共融運動會。孩子們增加了認識長輩的機會,社會服務室主任謝文蒨分享,曾有孩子納悶地問:「老師,為什麼爺爺會一直問我相同的問題?」老師藉此機會教孩子認識失智症。

然而,媒合過程其實並不容易,前校長李明堂在大同福樂學堂的專書《光和日照大同》曾提及,當大同醫院承租的教室愈來愈多時,他們憂心被逐步地「蠶食鯨吞」,未來甚至將被廢校。另外,出於對日照中心的不了解,「校園中會不會都是插管老人」、「帶來傳染病」的疑慮也不絕於耳,並擔心大同國小會變成都市之瘤。

在遭遇強力反對之下,大同醫院介紹國內外優質長、日照機構,讓市府、校方、里民認識設立日照中心將有助於長輩病情,用感性訴求成功打動反對方,然而這經歷了漫長兩年的溝通與努力,現今也仍有許多正在磨合之處。

短短幾年,已帶給許多家庭支持的力量。八十幾歲的羅名峰(化名)六、七年前即罹患失智症,獨力照顧多年的羅太太無奈地表示心境,「心很痛,人怎麼會變成這樣?什麼都忘光光,沒辦法自己生活,搞得一蹋糊塗。」她說,「我提醒他要去上廁所,但他站在馬桶前,卻只會按沖水,再提醒他,他還是沖水,再提醒下去,他就生氣了。」在朋友介紹下,羅先生在一年前來到學堂,羅太太白天可以稍微喘息,不用再二十四小時都緊繃著,喜歡小孩子的羅先生也因為老幼共學課程與活動,而變得比較愉快,「大同福樂學堂不像設在大樓或醫院的日照中心,比較沒有被關著的感覺,很快申請到的我們很幸運。」在羅太太不捨得先生而始終緊繃、疲憊的語氣中,有了一絲放鬆感。 

同是同學的娟秀阿嬤(化名)有輕微失智症狀,加上中風後的社交活動變少,常在家裡發呆。在有警覺心的兒子跟媳婦好說歹說下,阿嬤被哄去「上課」,在那兒結交了一群好朋友,現在常會自己主動說要去學校,藉由每天走路去上課,體能更是恢復一些,「老人家都是吃苦過來的,沒來日照中心應該也能繼續忍,但來之後發現,社福資源可以讓她活得更好、更開心。」媳婦與我分享。

關鍵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